学术动态

清华大学祁海课题组在《Science》发表论文阐述抗体免疫应答与“生发中心”调控新机制

作者:祁海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16577   发布时间:2017-06-16

       《科学》杂志在2017年5月19日以长文的形式发表了清华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祁海教授课题组题为《Ephrin-B1-mediated repulsion and signaling control germinal center T-cell territoriality and fun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Ephrin-B1分子在抗体免疫应答与生发中心反应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维持抗体免疫应答正常运转的新机制,有助于为抗艾滋病和针对其它病毒的抗体疫苗研发开拓思路。本文通讯作者为祁海教授,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吕佩纹、史长明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淋巴组织内生发中心反应是机体产长效高亲和力抗体的关键步骤,滤泡辅助T细胞(Tfh)对生发中心反应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但是,Tfh细胞如何被招募入生发中心,以及它们在生发中心内的功能是否受局部微环境影响,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这一研究中,祁海团队发现生发中心B细胞高表达Ephrin-B1分子;Ephrin-B1以接触依赖的方式通过Tfh细胞上表达的EphB6受体排斥Tfh细胞,抑制抗原特异的Tfh-B细胞黏附互作,限制Tfh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停留时间。另外,Ephrin-B1还通过EphB4受体促使正在生发中心里的Tfh细胞产生介素-21。于是,在没有了Ephrin-B1的生发中心里,尽管有过量的Tfh细胞也无法产生足够的浆细胞;而当Ephrin-B1缺陷型和野生型共存于生发中心,前者会因获得更多Tfh黏附依赖的帮助信号而贡献更多骨髓浆细胞。这些结果首次揭示了一个排斥性生发中心导向系统,既参与控制Tfh细胞的组织区域特性也调控其辅助功能。阐述了一个局域微环境通过膜表面配受体信号调控T细胞运动与功能的全新规律,理解这一规律可能会对未来抗体疫苗设计策略有所启发。


       祁海教授简介:
       祁海现任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清华-北大生命联合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PI,教育部“长江学者”(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4年)、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年),曾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2015年),华人生物学家协会青年奖(2016年),和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016年), 2017年入选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学者(HHMI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cholar)。祁海教授主要研究抗体免疫应答的调节机制,应用包括双光子活体实时显微成像技术在内的动态免疫学方法,探究淋巴细胞互作、迁徙、以及微环境对其功能发育的影响,在B细胞生物学、滤泡辅助T细胞(Follicular T-helper cells, Tfh cells)生物学和生发中心生物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篇,包括2篇《Science》,4篇《Nature》。


左图是正常“生发中心”(蓝色区域),其中含有适量T细胞(白线追踪了它们的运动轨迹),能正常产生白介素-21;右图显示Ephrin-B1缺失的“生发中心”,其中有过量T细胞(白线密度增高),尤其是更多T细胞运动到“生发中心”边界就返回而不是逃逸(红色加粗轨迹),但白介素-21的产量下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