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曹雪涛《Nat Rev Immunol》发表评述阐述新冠肺炎免疫病理机制和对治疗的启示

作者:中国免疫学会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45889   发布时间:2020-04-12
       2020年4月9号,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教授在《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COVID-19: immunopat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的评述文章。阐述了免疫在新冠肺炎的发病和治疗中起什么作用,围绕免疫病理,讨论免疫调节怎么影响新冠肺炎的转归和治疗,从而进一步探索新冠肺炎治疗的新靶标和干预的新途径。
       新冠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一种新出现的呼吸系统疾病,最近已成为全球大流行病。大多数COVID-19患者表现出轻度至中度症状,但约15%进展为严重肺炎,约5%最终会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败血性休克和/或多器官功能衰竭。临床干预包括对症管理和氧气治疗,并为呼吸衰竭患者提供机械通气。尽管正在积极测试包括核苷酸类似物瑞德西韦在内的几种抗病毒药物,但尚未批准其用于COVID-19。除了直接针对病毒或阻断病毒进入细胞的疫苗研发和治疗方法外,针对感染的免疫病理学问题的治疗也成为主要关注点。
       SARS-CoV-2感染可激活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但是,不受控制的炎性先天反应和受损的适应性免疫反应可能导致局部和全身有害的组织损伤。对患者SARS-CoV-2特异性IgM和IgG的检测为疾病诊断提供了基础。含有中和抗体的恢复性血浆已用于治疗少数重症患者,初步结果显示,在5名发展为ARDS的COVID-19危重患者中,其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然而,有研究提示SARS-CoV-2感染可能存在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
       细胞因子风暴是重症新冠肺炎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IL-6水平升高是严重新冠肺炎合并ARDS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针对IL-6受体靶向单克隆抗体疗法有效。这提示,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对抗其他促炎细胞因子可能也有用,潜在的靶点包括IL-1、IL-17及其各自受体。此外,细胞因子下游信号元件的小分子抑制剂可能有希望阻止细胞因子风暴相关的免疫反应。针对细胞因子风暴的治疗可以借鉴CART细胞治疗。我们还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观察到补体系统激活,这表明如果使用补体抑制剂,可能会减弱炎症损伤。
       缓解COVID-19相关免疫病理的另一种方法涉及间充质干细胞(MSC),其发挥抗炎和抗凋亡作用,可以修复肺上皮细胞损伤并促进肺泡液清除。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已证实了它们在非COVID-19相关疾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已在中国启动了以MSC为基础治疗重症COVID-19的临床试验。
       在全球范围内推荐成功的针对严重病例的标准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抗炎药和抗病毒药的联合使用可能比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方式更有效。此外,基于抑制SARS-CoV-2复制并阻止SARS-CoV-2感染诱导的促炎性细胞因子产生的体外证据,中药已显示出临床疗效(钟南山,个人交流)。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7-020-0308-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