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天地
过敏反应及其防治
作者:申龙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43745 发布时间:2022-03-29
每年季节更替的时候,总有不少朋友会发出抱怨,又过敏了。那什么是过敏呢,过敏了该怎么办呢?过敏反应也叫超敏反应,临床上很多的疾病都与超敏反应有关,比如我们熟知的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输血反应、结核病等。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可对有害或非己物质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适度的应答可以清除抗原,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一旦适应性应答强度过强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因此,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收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根据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可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分别是Ⅰ型(速发型)、Ⅱ型(细胞毒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Ⅳ型(迟发型)。其中,Ⅰ、Ⅱ、Ⅲ型由抗体参与,体液免疫介导;而Ⅳ型超敏反应则由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介导,与抗体无关。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过敏既包括机体对过敏原刺激引起的异常反应,也包括某特定器官或组织由于长期过敏导致的某些疾病。
那么过敏反应有什么特征呢?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介导,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以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方式参与反应。反应出现快,当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几秒内即可发生,且能迅速消退。常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而无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人群中有些个体对于无害抗原具有产生高水平IgE抗体的倾向,这些个体称为特应性个体或过敏体质个体。特应性个体多有家族史,双亲均为患者的后代发生特应症的几率在50%左右,单亲为患者的后代发生特应症的几率为30%左右,现已证实Ⅰ型超敏反应为多基因遗传病。环境因素也会影响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些学者提出了卫生假说,该假说认为过敏性疾病盛行率的增加,源于幼年时感染率的降低。儿童早期受到越多感染,则日后发展出过敏性疾病的机会越低。其可能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儿童早期接触微生物易于激活Th1应答产生Th1相关细胞因子,同时抑制Th2及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阻断IgE抗体引起的超敏反应。
过敏性疾病主要包括局部过敏反应和全身过敏反应。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有:(1)呼吸道过敏反应,比如花粉症,是患者对植物花粉过敏所引起,我国的主要致病花粉有蒿属花粉、向日葵、大麻、梧桐、蓖麻、杨树柳树的花粉等,也有少数患者是由真菌、尘螨或其他具有明显季节性的吸入物引起。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表现为眼部发痒、流泪、眼睑红肿、鼻腔发痒、连续喷嚏,水样分泌物增多。(2)消化道过敏反应,某些人摄入鱼、虾、蟹等食物或者是某些药物后,可发生过敏性胃肠炎,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易患食物过敏症的患者,其胃肠道分泌性IgA含量明显减少,并多伴有蛋白水解酶缺乏。由于患者肠黏膜防御功能减弱,肠壁易受损伤,同时肠内某些食物蛋白尚未完全分解,即可通过粘膜而被吸收,从而作为变应原诱发消化道超敏反应。(3)皮肤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的湿疹,也叫特应性皮炎、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患者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出现局限性的水肿。表现为皮肤瘙痒,出现风团。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可以逐渐蔓延,融合成片。(4)药物过敏性休克。比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普鲁卡因、链霉素等药物的过敏。其中以青霉素过敏最为常见。青霉素本身分子量较小,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作为半抗原可以与体内的组织蛋白结合后,形成完全抗原,具备了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使机体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可触发过敏性休克。(5)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比如破伤风、抗毒素和白喉抗毒素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可能诱发过敏性休克。因为动物免疫血清对人体而言是异种蛋白,能使少数具有过敏体质的人产生特异性IgE。当再次注射相同动物免疫血清,即可出现与药物过敏性休克类似的症状。
那么,过敏了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要寻找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目前许多医院都开设了变态反应科,患者可通过皮肤试验等方法鉴定变应原,一旦明确变应原后即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避免与之接触。对于严重的过敏性疾病患者,则可能需要进行脱敏治疗,目前的脱敏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1)异种血清脱敏疗法。抗毒素皮试阳性,但又必须使用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大约20到30分钟左右),多次注射抗毒素血清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其机制可能为小剂量变应原进入机体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结合后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较少,不足以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通过短时间少量多次反复注射,可使靶细胞内的活性介质大部分或全部被消耗。若再次注射大剂量变应原,则不会发生超敏反应,从而达到脱敏的目的。(2)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当已查明变应原,但是难以避免接触,比如花粉、尘螨等,可以采用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其机制可能为变应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发生了变化,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G类循环抗体。而IgG能与再次进入的变应原结合,阻止其与致敏的靶细胞相互作用,从而阻断超敏反应的发生。再者,利用一些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或者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也能较好的控制过敏,但缺点是易反复。目前也有免疫生物疗法应用于临床。过敏体质患者在采取以上方法治疗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从而更好的治疗过敏性疾病。
根据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可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分别是Ⅰ型(速发型)、Ⅱ型(细胞毒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Ⅳ型(迟发型)。其中,Ⅰ、Ⅱ、Ⅲ型由抗体参与,体液免疫介导;而Ⅳ型超敏反应则由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介导,与抗体无关。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过敏既包括机体对过敏原刺激引起的异常反应,也包括某特定器官或组织由于长期过敏导致的某些疾病。
那么过敏反应有什么特征呢?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介导,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以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方式参与反应。反应出现快,当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几秒内即可发生,且能迅速消退。常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而无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人群中有些个体对于无害抗原具有产生高水平IgE抗体的倾向,这些个体称为特应性个体或过敏体质个体。特应性个体多有家族史,双亲均为患者的后代发生特应症的几率在50%左右,单亲为患者的后代发生特应症的几率为30%左右,现已证实Ⅰ型超敏反应为多基因遗传病。环境因素也会影响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些学者提出了卫生假说,该假说认为过敏性疾病盛行率的增加,源于幼年时感染率的降低。儿童早期受到越多感染,则日后发展出过敏性疾病的机会越低。其可能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儿童早期接触微生物易于激活Th1应答产生Th1相关细胞因子,同时抑制Th2及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阻断IgE抗体引起的超敏反应。
过敏性疾病主要包括局部过敏反应和全身过敏反应。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有:(1)呼吸道过敏反应,比如花粉症,是患者对植物花粉过敏所引起,我国的主要致病花粉有蒿属花粉、向日葵、大麻、梧桐、蓖麻、杨树柳树的花粉等,也有少数患者是由真菌、尘螨或其他具有明显季节性的吸入物引起。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表现为眼部发痒、流泪、眼睑红肿、鼻腔发痒、连续喷嚏,水样分泌物增多。(2)消化道过敏反应,某些人摄入鱼、虾、蟹等食物或者是某些药物后,可发生过敏性胃肠炎,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易患食物过敏症的患者,其胃肠道分泌性IgA含量明显减少,并多伴有蛋白水解酶缺乏。由于患者肠黏膜防御功能减弱,肠壁易受损伤,同时肠内某些食物蛋白尚未完全分解,即可通过粘膜而被吸收,从而作为变应原诱发消化道超敏反应。(3)皮肤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的湿疹,也叫特应性皮炎、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患者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出现局限性的水肿。表现为皮肤瘙痒,出现风团。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可以逐渐蔓延,融合成片。(4)药物过敏性休克。比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普鲁卡因、链霉素等药物的过敏。其中以青霉素过敏最为常见。青霉素本身分子量较小,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作为半抗原可以与体内的组织蛋白结合后,形成完全抗原,具备了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使机体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可触发过敏性休克。(5)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比如破伤风、抗毒素和白喉抗毒素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可能诱发过敏性休克。因为动物免疫血清对人体而言是异种蛋白,能使少数具有过敏体质的人产生特异性IgE。当再次注射相同动物免疫血清,即可出现与药物过敏性休克类似的症状。
那么,过敏了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要寻找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目前许多医院都开设了变态反应科,患者可通过皮肤试验等方法鉴定变应原,一旦明确变应原后即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避免与之接触。对于严重的过敏性疾病患者,则可能需要进行脱敏治疗,目前的脱敏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1)异种血清脱敏疗法。抗毒素皮试阳性,但又必须使用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大约20到30分钟左右),多次注射抗毒素血清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其机制可能为小剂量变应原进入机体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结合后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较少,不足以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通过短时间少量多次反复注射,可使靶细胞内的活性介质大部分或全部被消耗。若再次注射大剂量变应原,则不会发生超敏反应,从而达到脱敏的目的。(2)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当已查明变应原,但是难以避免接触,比如花粉、尘螨等,可以采用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其机制可能为变应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发生了变化,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G类循环抗体。而IgG能与再次进入的变应原结合,阻止其与致敏的靶细胞相互作用,从而阻断超敏反应的发生。再者,利用一些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或者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也能较好的控制过敏,但缺点是易反复。目前也有免疫生物疗法应用于临床。过敏体质患者在采取以上方法治疗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从而更好的治疗过敏性疾病。
上一篇:儿童新冠感染:我们知道什么
下一篇:HIV相关的免疫变化和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