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David Baltimore(1938–2025):科学与教育界的领袖与楷模

作者:程根宏、曹雪涛,I&I编辑部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248   发布时间:2025-09-09
       杰出的生物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大卫·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于2025年9月6日与世长辞,我们怀着深切的悲痛在此缅怀这位现代生物医学的巨擘。巴尔的摩教授一系列开创性的科学发现从根本上重塑了病毒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他真正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责任、贡献与精神。他还于上周在Immunity & Inflammation创刊号上发表了题为“NF-κB: Master Regulator of Cellular Responses in Health and Disease”的综述[1]
       在本刊创刊号发表巴尔的摩教授遗作之际,我们作为Immunity & Inflammation的主编,谨以此文追思他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学术引领方面的卓越成就,并特别缅怀他与中国科学界长达数十年的深厚渊源与珍贵友谊。

图1 巴尔的摩教授与两位主编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一、科研丰碑:重塑现代生物学的远见卓识
       巴尔的摩的科学生涯由一系列颠覆范式的科学发现汇聚而成。他在RNA病毒中发现逆转录酶打破了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为防治HIV和其他逆转录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提供了基础知识,为此他与霍华德·特明共同获得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3]。他共同发现了转录因子NF-κB,揭示了控制免疫激活、炎症反应和细胞存活的主开关,这一发现已成为免疫学乃至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石和诸多疾病治疗干预的主要靶点[4]。他实验室发现的RAG-1和RAG-2基因揭示了V(D)J重排的精密遗传机制,进一步阐明了适应性免疫系统识别无数病原体所必需的抗体和T细胞受体多样性[5,6]。他在病毒致癌作用、信号通路和血液恶性肿瘤方面的系统性创新性研究,为分子肿瘤学和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其中一个令人振奋的发现是他实验室阐明了ABL1酪氨酸激酶是驱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发展的BCR/ABL1融合癌蛋白的关键所在[7,8],这项革命性的发现为伊马替尼(Gleevec)的开发奠定了科学基础,使其成为世界首个成功将致命性CML转变为一种可管理慢性病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BCR-ABL的故事成为基础科学发现催生靶向癌症治疗新疗法的范例,推动了精准肿瘤学的学科发展。这些科研上的重大发现与革命性贡献引领了免疫学、病毒学和癌症生物学等进步,同时极大地促进了癌症等治疗方法的创新发展。

二、育才树人:构建科学殿堂的领袖胸襟
       除了在科研领域取得卓著成就外,大卫·巴尔的摩更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与科研机构的缔造者。数十年来,他培养了数百名研究生和博士后,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学术界、工业界和政策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创立并领导了麻省理工学院怀特海德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该所自成立以来一直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巴尔的摩在1990至1991年担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并于1997至2006年任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在此期间,他以先进理念并富有智慧地领导了这些顶尖学府的发展壮大。他大力倡导跨学科研究,积极推动了定量生物学、系统免疫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的交叉融合发展。他深信,卓越的科学成就需要一个支持性强且充满活力的学术生态系统以及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并为此倾注了毕生心血进行构建与实践。在其实验室学术体系的培育下,一代又一代青年学者茁壮成长,巴尔的摩学派开枝散叶,这些一流人才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医学研究。

三、情系华夏:与中国科学界的深厚情谊
       巴尔的摩教授的科学视野与人文情怀对国际社会影响深远,尤其在中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他倾心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中国科学家,这些学者无论是在美国深耕,还是归国开创事业,均成为了推动学科发展的中流砥柱和新生力量。他很早就敏锐地洞察到中国科学发展的巨大潜力,为此担任了多个中国科研机构的科学顾问并积极倡导顺应科技发展大势成立新型研究机构,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ISM)科学顾问委员会的联合主席(与陈竺教授共同担任)和建设倡导者,巴尔的摩教授以其远见卓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战略指导,助力ISM成长为免疫学、系统生物学与精准医学交叉融合的现代科研高地。他两度作为大会主席与国内同行成功举办了北京世界生命科学大会(2016年、2018年),以其学术影响力启迪了无数全球青年学者,为他们点燃了科研理想。

图2 巴尔的摩教授在北京主持2018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

       巴尔的摩教授多次访华,足迹遍布众多高校与科研机构。他乐于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发表富有启发性的学术报告,并积极搭建跨越太平洋的合作桥梁。这些远超寻常学术顾问职责范畴的奉献背后,是他对科学无国界的真挚信仰,以及为全球英才铺设成长道路的深切渴望,令人无限敬仰。

四、精神永存:照亮科学前路的明灯
       大卫·巴尔的摩的逝世,是整个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我们失去了一位以其深刻洞察力和非凡创造力不断拓展人类知识边界的巨人,也失去了一位高瞻远瞩的引路人和慷慨无私的导师。他的离去,让所有视他为学术楷模与道德标杆的人们倍感痛惜。在我们深切缅怀之余,更应颂扬他留给世界的不朽的科学精神。他的开创性科学发现已载入史册,他精心培养的学术英才正活跃于全球科研前沿,他所倡导并参与制定的诸多科学政策,仍在深刻影响着世界生物医学研究的进程。他最后一篇刊登在Immunity & Inflammation综述的结语,并非终点,而是对后辈科学家发出的一项迎接新挑战的号召、一次践行科学家使命的交接。他所揭示的NF-κB等关键调控因子,将继续被深入探究;他所提出的那些富有远见的问题,将继续被努力解答,其衍生的科技成果将不断造福人类健康。
       大卫·巴尔的摩已然离去,但他勇于探索未知、敢于挑战教条的精神,已融入探索病毒奥秘、解析免疫信号、或试图诠释生命本质与疾病复杂性的科学家及其团队之中。他的卓越业绩与人格魅力将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们不断攀登学术高峰、攻克科学难关,也将化为人类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的生生不息之源泉。

致谢
       我们感谢大卫·巴尔的摩曾经的学生,包括任瑞宝、徐洋、松阳洲、吕万革、秦晓峰和李贵登等人对此文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Hoffmann A, Cheng G, Baltimore D. NF-κB: master regulator of cellular responses in health and disease. Immunity & Inflammation. 1:2 (2025).
2. Baltimore D. R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 in virions of RNA tumour viruses. Nature. 226:1209–11 (1970).
3. Temin HM, Mizutani S. R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 in virions of Rous sarcoma virus. Nature. 226:1211–3 (1970).
4. Sen R, Baltimore D. Multiple nuclear factors interact with the immunoglobulin enhancer sequences. Cell. 46:705–16 (1986).
5. Schatz DG, Oettinger MA. & Baltimore D. The V(D)J 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RAG-1. Cell. 59:1035–1048 (1989).
6. Oettinger MA, Schatz DG, Gorka C, Baltimore D. RAG-1 and RAG-2, proteins essential for V(D)J recombination. Science. 248:1517–23 (1990).
7. Witte ON, Dasgupta A. & Baltimore D. Abelson murine leukaemia virus protein is phosphorylated on tyrosine. Nature. 283:826–831 (1980).
8. Lugo TG, Pendergast AM, Muller AJ & Witte ON. Tyrosine kinase activity and transformation potency of BCR-ABL oncogene. Science. 247:1079–1082 (1990).       
       
       
感谢周学迅老师提供文中照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