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分会年会在上海召开

作者:生殖免疫分会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171   发布时间:2025-10-29
       由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分会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承办的“2025年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分会年会暨上海市生殖免疫与反复妊娠失败新进展学习班”于2025年9月19-21日在上海隆重召开。大会汇聚国内生殖医学、免疫学及生殖免疫学领域的顶尖学者与临床专家,聚焦“生殖免疫学前沿进展、基础与临床转化、临床热点与难点”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学术分享。全国200余名注册代表共赴盛会,现场交流热烈,成果丰硕。会议致力于为生殖免疫、生殖医学及妇产科学的研究者与临床医师搭建高水平、跨学科的学术互动平台,助推我国生殖免疫学迈向新高度。
       本次大会由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金莉萍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由全国卫生行业企业管理协会生殖免疫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赵爱民教授,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免疫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韦相才教授担任大会共同主席。


       9月20日上午,本次学术会议在大会主席金莉萍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启幕。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姜桦院长首先致欢迎辞。他代表医院向与会专家、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本次年会汇聚了国内生殖免疫领域的众多顶尖学者,将通过专题报告等形式集中展示学科前沿进展与科研突破,为学界构建了一个高水平交流平台。姜院长期待与会学者能借此契机深入探讨、充分交流,共同促进生殖免疫学科的创新与发展。随后,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黄波教授、副理事长储以薇教授先后致辞,热烈祝贺大会召开,高度评价其战略意义,并对我国生殖免疫事业的未来发展寄予殷切期望。


       学术报告精彩纷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储以薇教授以“调节性B细胞与疾病的研究进展”为题,系统梳理了调节性B细胞在多种免疫相关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聚焦其表型特征、功能机制及关键转录调控网络,并前瞻性地提出可转化的早期诊断标志物与治疗新策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李大金教授做了题为“中国生殖免疫学研究历史和进展”的报告,回顾了中国生殖免疫学领域研究的历史,并分享了我国目前在生殖道粘膜免疫、母胎免疫调节、生育能力的免疫调节及生殖内分泌免疫网络等研究方向取得的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孙贇教授以“从循证医学角度看RIF和RSA的免疫治疗”为题,围绕“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明原因RIF”进行循证医学研究。团队发现羟氯喹、子宫内膜轻搔刮在内的多种不明原因RIF治疗方法亦缺乏高质量证据,仍需要进一步的循证医学支持。安徽医科大学曹云霞教授做了题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卵巢功能减退”的报告,阐述了空气污染物中的常见成分对硝基苯酚(PNMC)对小鼠的卵巢和胚胎发育存在负面影响,孕期PNMC接触将引起卵母细胞DSB修复缺陷与粗线期的阻滞,导致雌性子代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强调环境污染物对女性生育力的损害不容忽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张丹教授以“免疫因素卵巢功能不全的机制与诊疗探索”为题,分享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人羊膜上皮干细胞可显著逆转自身免疫性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小鼠的卵巢功能,为免疫相关POI的再生修复提供了新策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海燕教授以“复发性流产的规范化治疗”为题,系统梳理了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及治疗挑战,并指出遗传维度、解剖维度、免疫维度、内分泌维度四个维度筛查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雁玲研究员做了题为“早期妊娠失败与母胎界面的免疫调节“的报告,系统阐述了生理和病理妊娠母胎界面免疫微环境的细胞和分子特征,指出RSA患者外周血T细胞和NK细胞亚群功能异常,蜕膜上dNK细胞发生特性变化,将“免疫-代谢-细胞命运”三线合一,为复发性流产的精准干预提供了可追踪、可干预的分子坐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史庆华教授分享了题为“减数分裂异常导致精子发生障碍的遗传因素”的报告,阐述了无精症患者减数分裂异常是导致患者配子障碍的关键因素,为研究精子发生减数分裂调控原理、发现未知的调控环节,提供了新机遇、新模型。厦门大学王海滨教授以“雌孕激素与子宫内膜容受性”为题,分享了雌孕激素调控子宫内膜有序增殖分化。在上皮细胞中,上皮细胞表达的FOXO1参与上皮细胞孕激素受体的下调。在基质细胞中,雌孕激素协同导致孕激素受体动态调节使细胞由增殖转向分化。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秦朗教授以“产科抗磷脂综合征免疫致病机制的新认识”为题,分享了APS的“异质性”应成为研究全程的底层逻辑:同一谱系抗体,在不同靶器官、通过不同通路,演化为截然不同的临床表型;即便均以不良妊娠结局为终点,其胎盘局部的免疫-凝血机制也各有差异。广东省生殖科学研究所秦卫兵教授以“复发性流产的男方因素研究进展”为题,指出男方约占20-30%的RSA风险,其精子因素直接影响胚胎早期发育。对RSA夫妇及特发性不育男性应检测精子碎片率。临床应建立夫妻同步评估流程,实现“男女共治”的诊疗模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廖爱华教授的报告主题是:子宫微环境巨噬细胞与妊娠疾病,廖教授分享了子宫巨噬细胞维护母胎界面的免疫稳态,巨噬细胞向M1极化偏移参与妊娠相关疾病。通过小鼠巨噬细胞膜包裹地屈孕酮仿生纳米颗粒递送系统,提高了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时间,并明显改善了他莫昔芬诱导的子宫腺肌症样小鼠的严重程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捷教授以“非典型抗磷脂抗体与女性生殖健康”为题,介绍了抗磷脂综合征可分类为血栓性抗磷脂综合征、产科抗磷脂综合征、非典型抗磷脂综合征(NC-OAPS),并指出,多组学研究是探索复发性流产机制的有效工具。厦门大学曹彬教授以“胎盘发育的转录及表观调控”为题,介绍了哺乳动物胎盘形成中的调控机制,并提出假说:在胎盘发育过程中,干扰素的水平也逐渐升高,同时又存在干扰素的负面调控机制以抑制过高的干扰素水平,以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相文佩教授以“女性生育力重塑”为题,介绍了细胞组织工程、干细胞和外泌体在女性生殖力保存中的重要作用。相教授提出了建立间充质干细胞恢复卵巢功能的新策略,发现卵巢局部注射能够提高药物对卵巢功能的改善作用,并发现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可激活卵泡发育、修复卵巢功能。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王琼教授以“NK细胞在免疫性复发性流产诊断中的意义”为题,介绍了外周血NK细胞流式检测在复发性流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进一步阐述了子宫内膜NK细胞流式检测在探索复发性流产病因方面的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魏海明教授以“母胎微环境中的NK细胞”为题,指出NK细胞在血管重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维持胚胎耐受、防御病原体感染,促进胚胎发育,母胎微环境中的NK细胞将会是重要的自然流产治疗靶点。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弘教授以“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反复妊娠丢失”为题,介绍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反复妊娠丢失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手术治疗有助于明确诊断、清除病灶、改善妊娠结局,而非手术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研究与验证。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杜美蓉教授以“母胎界面脂代谢紊乱致早期妊娠失败的分子机制”为题,指出母胎界面脂代谢紊乱将导致不良妊娠结局。杜教授团队研究发现自然流产时蜕膜组织存在脂质蓄积,且主要累积于蜕膜基质细胞(DSC),并与巨噬细胞互作增强,其中脂质转运受体CD36发挥重要作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张炜教授以“内分泌因素复发性流产的诊治策略和进展”为题,指出内分泌因素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重要诱因,其中最常见的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此外还包括高泌乳素血症,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黄体功能不全等。内分泌因素导致的RSA一般治疗强调生活方式调整、维持合理体重及心理调节。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张建平教授以“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诊治”为题,授针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病因与诊断标准的复杂性展开了详细的讲解,阐述了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处理原则。上海交大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李明清教授以“蜕膜衰老与复发性流产”为题,介绍了细胞衰老的重要原因,不同的应激刺激可诱导细胞衰老,并发现二甲双胍能够改善妊娠期中的衰老稳态,减少胚胎丢失。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韦相才教授以“PCOS合并RSA生殖免疫诊治”为题,指出PCO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和母胎界面免疫紊乱是生育力下降的重要因素,可导致不孕、反复流产、先兆子痫等不良妊娠结局并强调生活方式干预是PCOS治疗的重要方法,药物治疗中二甲双胍和孕激素补充具有明确的临床益处。广东省生殖医院钟兴明教授以“代谢综合征与复发性流产”为题,介绍了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并指出代谢综合征在孕前和孕期均会对孕妇带来风险,并影响子代的健康,其中血脂紊乱是降低累计活产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孙青原教授以“卵子激活机制及卵子激活失败”为题,阐述了精子激活卵子的主要机制是钙离子升高与维持,并进一步研究发现卵母细胞细胞质中NLPR4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NLPR4缺失将导致胚胎发育停滞,为卵子激活机制的下一步研究明确了靶点。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颜军昊教授以“染色体平衡易位的遗传效应”为题,介绍了染色体平衡易位对配子形成带来的不利影响,并科普了极为罕见的异位类型平衡复杂性染色体重排BCCRs与易漏诊的隐匿型染色体平衡易位。关于平衡易位的防治,颜教授建议染色体平衡易位患者进行植入前染色体结构重排检测(PGT-SR),可有效改善妊娠结局。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鲍时华教授以“反复妊娠丢失之遗传因素”为题,介绍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妊娠丢失最常见的原因,并通过9例病例分析生动展示了遗传因素在反复妊娠丢失中的重要意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尹太郎教授以“男性生殖与反复妊娠丢失”为题,介绍了男性因素在胚胎发育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强调反复妊娠丢失不能忽视对男性因素的检查,推荐一旦发生反复妊娠丢,男性常规进行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完善系统评估与相应干预。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肖雪教授以“基于TOUGH水凝胶载体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宫腔粘连的临床技术应用”为题,系统介绍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生殖系统疾病治疗中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其兼具优异的组织修复能力与良好的安全性,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子宫内膜类器官来源外泌体的水凝胶物化治疗新策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慧教授以“甲状腺自身免疫不良妊娠结局防治进展”为题,阐述了甲状腺功能异常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并建议对所有寻求辅助生殖、存在卵巢储备下降或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进行甲状腺功能筛查。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乔宠教授以“复发性流产免疫治疗的演变与母胎安全性”为题,系统回顾了复发性流产(RSA)免疫治疗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主动免疫治疗,到小剂量激素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再到环孢素、羟氯喹等免疫调节药物的多元化发展,体现了治疗方案在持续探索中不断精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赵爱民教授以“复发性流产治疗中的热点和争议”为题,回顾了国内生殖免疫学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复发性流产治疗的争议点与新观点,并对目前复发性流产诊疗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争议阐述了指南建议与自身思考。最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金莉萍教授做了题为“孕酮在预防流产中的临床应用”的报告,阐述了孕酮在维持妊娠中的关键生理作用,指出其缺乏将直接导致不良妊娠结局。金教授强调,临床应用必须遵循规范:应避免无指征用药和过度监测,注重给药时机与剂量,并严格规避用药禁忌。同时,金教授指出了当前存在的几大误区,如将孕酮水平低一概视为补充指征、一见流产风险就盲目使用,以及认为长期高剂量用药效果更佳等。
       闭幕式上,金莉萍教授对本次论坛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向所有报告专家、参会同仁及支持单位致以诚挚谢意。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生殖免疫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并将持续推动该领域的科研突破与创新发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