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免疫学会第十八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大会暨全国肿瘤细胞治疗与免疫治疗大会纪要

作者:中国免疫学会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337   发布时间:2025-05-07
       2025年4月25-27日,由中国免疫学会主办,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共同协办的“第十八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大会暨全国肿瘤细胞治疗与免疫治疗大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在大会名誉主席曹雪涛院士、田志刚院士、吴玉章院士的顶层设计下,在会议主席黄波教授、张毅教授的共同努力下,本届大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注册代表人数是563人,加上特邀报告人及15家展商代表,现场参会人数近700人。


       4月25日下午,作为本届大会的特色活动,四个会前论坛先行召开,围绕“CAR-T、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溶瘤病毒、下一代肿瘤免疫治疗”这四个主题,12位领域专家与现场代表进行了热烈的学术交流和研讨。这些专家及报告题目分别是:上海科技大学王皞鹏副教授(免疫受体信号机制与临床应用);科济药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宗海研究员(CAR-T细胞药物发展的关键挑战的对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胡永仙教授(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复旦大学应天雷教授(基于全人源纳米抗体的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研究);纳安生物董事长渠志灿博士(ADC、RDC — 抗体偶联药物和放射性同位素螯合药物的研发与实践);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消化道肿瘤细胞治疗实践与体会);玛丽女王伦敦大学王尧河教授(Advances and Challenges in Oncolytic Virotherapy: From Preclinical Models to Clinical Translation);武汉滨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汪洋博士(溶瘤病毒: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广西医科大学赵永祥教授(借力发力,以毒攻毒);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吕家迪副研究员(利用生物机械力信号实现干性CAR-T细胞体外扩增);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李贵登教授(靶向代谢增强T细胞肿瘤免疫治疗效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黄来源研究员(Neutrophils: The Power of Many)。
       当天晚上,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召开了联合工作会议,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部署了下一步的工作。
       26日大会正式开幕,开幕式由中国免疫学会秘书长郑利民教授主持。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曹雪涛院士和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黄波教授先后致辞。曹院士回顾了在老一辈肿瘤免疫学先贤的带领下,中国免疫学会与中国抗癌协会多年来紧密合作、共同主办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大会及《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的历史。他指出,本届大会的召开,不仅传承了两会合作无间共同进步的优良传统,同时也瞄准了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在学术日程的设置上既囊括了国际热点,也体现了我国的临床应用经验和技术创新,展现出了这一学术交流平台新的高度。在致辞的最后,曹院士鼓励大家关注国家战略助力科研工作,希望学界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协作,而学会则将不断向领域提供更加成熟的平台、创办新的学术期刊,在新的历史阶段瞄准更高的目标。黄教授在开幕词中指出,本届大会的学术日程涵盖了理论技术创新、临床转化及产业合作等多个维度,旨在更好地实现基础与临床、应用与产业的深度对接与转化。不断深化学会自身建设、持续完善并提升学术与产业交流平台,正是中国免疫学会作为党领导下的科技社团,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桥梁纽带作用和科技创新前沿阵地作用的重要举措。在致辞中,他代表中国免疫学会及大会组委会,向莅临大会的各位专家及参会代表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向支持参与会议的企业表达了诚挚的谢意,他们是碧迪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齐鲁制药、中博瑞康(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领衔的共15家企业。


       开幕式后,正式进入精彩纷呈的大会学术报告环节。首先是大会名誉主席领衔的5位院士特邀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曹雪涛教授(天然免疫与免疫治疗新靶点新疗法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吴玉章教授(从格物致知到造物致知——人体免疫力解码、评估、干预和重建);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军医大学陈志南教授(病原受体与宿主免疫稳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教授(效应免疫细胞布控:肿瘤免疫的冷热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张泽民教授(通过数据整合解码肿瘤微环境)。接下来是3位来自国外研究机构专家的学术报告: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Benoit Van den Eynde教授(Adrenergic control of anti-tumor immunity);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Qi-Jing Li教授(Deciphering Tumor Evasion: Insights from the Local Microenvironment and Systemic Interactions);意大利Humanitas研究医院Enrico Lugli教授(Immunosuppression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26日下午,向代表们呈现的还有由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领衔的7位资深专家带来的大会特邀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黄波教授(Power of softness in mechano-onco-immunology);清华大学傅阳心教授(Orchestrating Intratumoral DC-T Cell Immunity for Local and Distal Tumor Control);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瑞华教授(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创新);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许琛琦研究员(基于静电调控的CAR分子理性设计);复旦大学储以微教授(CAR-TFoxp3 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骆菲菲研究员(STING输出再平衡调控机制及耐药逆转策略);中山大学郑利民教授(髓系免疫细胞与肿瘤组织微环境塑造)。
       27日上午,由大会共同主席领衔的9位中青年专家和代表们进行学术交流,他们的报告题目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毅教授(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关键临床问题和对策);陆军军医大学叶丽林教授(CD8+ T Cell Memory and Cancer Immunotherapy);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朱波教授(肿瘤免疫治疗转移器官反应异质性及其克服策略);上海交通大学邹强研究员(肿瘤免疫与代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崔国梁研究员(肿瘤微环境脂代谢与免疫耗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红霞教授(靶向肿瘤干细胞与免疫逃逸:从基础到临床);海军军医大学侯晋教授(肿瘤化免联合治疗新方案的探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小虎教授(肿瘤微环境NK细胞功能失常的代谢机制与干预);华中科技大学唐科教授(基于肿瘤细胞外囊泡的新型抗肿瘤免疫治疗策略)。


       在大会交流了总计36个精彩的学术报告之后,27日下午,作为学会促进创新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大会特别组织了“企业论坛”,特邀了肿瘤免疫相关的生物制药公司、投资界和PI们参会交流。与会代表们畅所欲言,围绕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投资界关心的问题以及从基础科研到临床应用、从市场需求到新药创新等各环节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交流。代表们认为,本届大会在学会引领学术交流、促进各环节沟通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希望学会能进一步发挥联系科技界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免疫治疗产业的监管、金融配套等方面提取产业的共性问题并提出建议,为产业的健康成长、为促进全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到顶部